解读《道德经》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是从小一步步慢慢开始做起的。为与无为一直保持阴阳合一。为即我们内心产生的想法,有了想法就会选择去做。事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通过对他们的认识使自己成长,有意识的消除有害的一面做到恰到好处即无为。所以叫为无为。
事,因为私欲之心肯定会找事找麻烦,这里也会产生两面性。探索认识因为私欲之心找上的事制造的麻烦,要把因私欲之心造成的麻烦消除达到自然的阴阳合一即无事的状态。于是有事向无事转换阴阳合一。所以叫事无事。
《道德经》讲述的是探寻心灵问题,通过对心灵的探索了解,对自己的内心明白 ,做到克制有度而获得大智慧的书。我们一定要站在心灵的角度去分析老子到底说的是什么。老子也说了太多关于如何克制私欲之心的方法,如:不争先;不争大;不自大;不自现;不自是……从头到尾可以细细回顾。选择对私欲之心的克制首先得让自己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心态。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心态而后再谈如何一步步去做。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选择放纵私欲之心,又如何去做到克制私欲之心呢?这不是在自相矛盾制造麻烦吗?我们一边放纵私欲之心一边又克制私欲之心,这就像我们做到一边哭一边笑一样,如何去做到?关于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这样的思维方式与调整好这样的心态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后才有下一步。不然,我们一边放纵私欲之心,而后又站在放纵私欲之心的立场去了解如何克制私欲之心,这怎么可能做到呢?这个道理很好懂吧?自相矛盾,南辕北辙的事总是非常常见。
味,同理,可以理解为内心受到外界的干扰,像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意的影响统称为味。内心受到干扰了,依然,我们得选择探索他们了解他们因为私欲之心带来的伤害,选择消除伤害,因此达到无味的状态而阴阳合一。
大小,多少,抱怨与恩德都是一阴一阳的组合。德,之前说了,自然的阴阳合一就是大德。大与小,多与少,怨恨与恩德我们要通过探索认识他们的两面性,把伤害去除,使阴阳合一而拥有大德。因为我们的私欲之心就产生自我之心个人想法,而后会过分的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看问题和去行为,从而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别人同样也会如此。伤害发生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除伤害,阴阳才得以合一。
要做到这些,同样想要难就得从容易的时候开始做起的,从小慢慢做到大,也就是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到的。这也是阴阳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之前说的很多了。现在老子继续重复这样的道理:想要大首先得守着小,从小做起而后慢慢做到大;想要难得守着容易,从容易的入手而慢慢的越来越难;同样,想要聪明,得守着笨,明白了自己笨进行改变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我们得一直这样做下去;想要做好人,同样探寻因私欲之心而造成的恶,进行改变,使自己更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真正好人的品质。而且,必须一直这样把阴阳转换进行到底。最后说一遍,人的从无到有,而后一天天长大又一天天变老直至入土归无,整个过程都是阴阳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一,无与有之间的不断转换;二,小与大之间的不断转换;三,年轻与衰老之间的不断转换;四,生与死之间不断的转换;……选择把握阴阳之间转换的规律很重要。
所以说,天下的难事必然是从简单的事开始的,大事必然是从小事开始的。阴阳转换的规律:人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从小事到大事。人因为私欲就会相反,急于求成求大。这点一定要克服。
所以说,圣人始终选择克制私欲之心保持这样自然的心态自然的思维方式而使阴阳自然的转换不进行人为向着大看齐,所以使自己成为了大。
老子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大的意义就非常广泛了。像有为,大,多,难,放纵对六意的追求,放纵以自我为中心的找别人的问题而产生的怨恨,等等等,这都是大的表现。老子不向他们看齐而选择去克服因他们造成的伤害,所以一直能够使自己的心态平和,身心健康。
诺言许得多了,就不能全部把他实现于是造成不守信用。这是多与少之间的转换,因为诺言许得多,所以造成说话不算话。信用缺失,所以寡信。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反而遇到更多的困难。这也是阴阳之间的转换。老子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为人方式与心态就要不得了。因为多所以少;因为太简单所以反而困难。而圣人的心态是把容易的看得难一些,依然任何事需要把握个度,正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2021-5-31 14:16:41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就像种庄稼一样的道理。我们种庄稼如果不讲究自然规律,不提倡科学耕耘,任由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违背常规而瞎搞,庄稼肯定种不好。等到庄稼长大成型再去讲科学耕耘,已经来不及了。是不是的?因此说:
局面安定时容易控制,事情还没有出现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解,在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没发生的时候就把事情解决了。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一步一步慢慢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的泥土积累起来的;千里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对于私欲之心的克制也是从小做到大,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做到的。

要强为定会失败,有把持定会失去。依然,人性的私欲之心需要克服。不能选择以私欲之心的强为,不能任由私欲之心去唯我独尊的占有。因为圣人无为,一直选择把握阴阳做到恰到好处所以就不会失败。不把持,即不任由自己的私欲之心强力去霸占就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而失败,所以说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还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这里说明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并一直进行到底的信念很重要。
圣人追求别人不愿意追求的东西。众人都习惯放纵私欲之心,维护自我追求身外之物。唯独圣人选择克制自我,追求对内心的了解明白内心获得大智慧。这是众人最讨厌的追求。众人不稀罕什么大智慧,觉得钱最实惠,而大智慧又不能当饭吃。众人只觉得追求大智慧实在是太没有意义的事了。众人最喜欢的就是对于身外物的追求,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而圣人对于稀有的珍宝都不在乎 ,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东西。众人才讨厌学习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还要说什么去学习克制私欲之心的道理。众人更喜欢放纵私欲之心和沉浸于对财富的追求而心安理得。圣人从众人的错误中返回正道使自己成长。众人只喜欢放纵私欲之心心安理得。众人不谈什么顺应万物的自然发展,顺应自己的私欲之心就是自然而然,还说什么不敢强为。众人只想放纵私欲之心还觉得自然而然,就是要讲强,这才是聪明。众人只觉得选择克制私欲之心追求柔弱,那是选择被别人欺负的笨蛋。圣人追求自然而然,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为,不敢放纵自己的私欲之心不敢强为,追求柔性的大智慧希望造福世界。
这就是圣人与放纵私欲之心的人的根本区别。放纵私欲之心的人坚持自己的选择觉得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圣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希望社会阳光普照没有伤害,人人真正富强,认为合乎自然规律而心安理得。
2021-5-31 14:19:41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时善于运行大道的人,不是教人民放纵私欲之心成为所谓的聪明的人,而是教人民的内心阴阳合一保持无知空的心境成为所谓聪明人眼中的愚人。
什么叫做聪明?什么叫做愚?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不同。站在放纵私欲之心的立场,选择克制私欲之心就是愚的表现。而站在克制私欲之心的立场,放纵私欲之心的行为那只是小聪明,所以是智。智与慧是两回事。智是放纵私欲之心的产物。慧来于对心的探索属于心思考的产物。
统治者带领大家放纵私欲之心,一个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耍小聪明。社会何其的乱?这可想而知。一个个都为了自己的私欲之心耍聪明,国家所以难以治理。相反,如果统治者带领大家克制私欲之心,那社会自然是越来越好了。国家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哪?就在于人生的选择上。所以说,治国选择放纵私欲之心的方式,这是国家的祸害,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治国,才是国家真正的幸福。道与万物是相反的。万物都是有私欲的。大道是无私无欲的。知道放纵私欲之心与克制私欲之心之间阴阳如何转换的规律,这就是玄德。明白了这样阴阳之间的道理,一直把握阴阳合一进行到底,天下就顺应自然归入大道了。
2021-5-31 17:57:55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它能够处在百川的下游,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想要一言九鼎,百姓遵从,必须自己说话谦下,为人民的身心健康着想;想站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为人民的身心健康考虑。所以圣人处在人民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负担,因为人民时时感受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到关怀,人民安全感十足;处在人民前面而人民不感觉害怕,因为人民感受到自己只会受到保护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天下人民喜欢推崇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老子还是用了自然规律和阴阳的道理来讲述如何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使自己获得自然的心态使大家更好。想要自己的地位高,首先要让人民的地位高;想要让自己聪明,首先得让老百姓都聪明;想要把国家治理好,先要让所有人好了,国家才真的好;想要我们的身体器官正常运行让我们获得健康就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消除对他们造成不能正常工作的干扰……正因为克服了这所有因私欲之心产生的自大的心理,所以才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正因为自己拥有这样不放纵私欲之心的心态使自己一直成长,所以没有人能够比的过。
2021-5-31 18:35:45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大,什么都不像。正是因为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如果象个什么东西,早小的没用了!我有三件法宝,要小心的持守保护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慈爱,才能勇往无前;节俭,所以才用处广大;不敢在天下争先,才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若舍去慈爱而求勇往无前,舍弃节俭而广为使用,舍去居后而去争先,只有死路一条了。慈善,用它去作战就能胜利,用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就用慈善的方法去维护他。

老子推崇大道,崇尚对于人性私欲之心的克制使心灵与自然为一体。自然何其之大?老子的内心所以何其之大。能够使内心如此无边无际的法宝是什么呢?老子进行了总结:慈善,节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善,即守护本性也就是守护身心健康和自然的心态 。我们做事如果是带着这样真诚的态度去做的话,什么事情都好办。这就是天道。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懂得如何勇敢;因为节俭才能用处广大;不敢为天下先,即永远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保持不去争先的心态使自己一直保持成长。因为这样才能成为万物之长。这就是自然规律。
如果不是这样做,却是置众人的身心健康于不顾,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讲强动武,后果会怎样?不求节俭,只谈广为使用,后果会怎样?如果不选择站在众人的后面重视克制伤害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却是选择为了私欲之心讲强争先要站在别人的前面使心灵的成长停滞制造伤害,后果会怎样?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慈善,用这样的方式去打仗自然胜利,用这样的方式防守自然坚固。天要救助一个人,就是用这样的慈善来维护他。唯一,只有大家好了,我才好了。选择克制自己的私欲之心,无往不胜。
2021-5-31 18:39:52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作将领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用兵的人不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方对打;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行,这叫做使用人力的方法,这叫做符合天道的法则,符合古人流传的法则。
私欲之心被选择克制,所以不会崇尚武力,所以不会闹情绪而发怒,所以不与敌方对打懂得劝化众人回归本性于是取得胜利。这就是不争之德。只有选择克制私欲之心才能做到这些。这叫做使用人力的方法。懂得劝人向善回归本性使大家都拥有大能了,大家都发挥正面作用使世界越来越美好,这才叫真正的利用人力。这就是天道和古人流传下来的法则。
2021-5-31 18:41:28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兵法家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争,宁愿后发制人;不敢前进一寸,宁愿后退一尺。这叫做摆成没有阵式的阵式,捋起没有手臂的袖子,抓住没有敌人的敌人,拿着没有兵器的兵器。灾祸没有比轻易与别人为敌更可怕。轻易与人为敌几乎要把我的宝贝丧失殆尽。所以两军势力相当,具有哀痛的一方获胜。

同样,放纵私欲之心不可取。放纵私欲之心就是主动挑事,轻易与人为敌。放纵私欲之心与克制私欲之心本来就是对立的。一旦放纵了,那三样宝贝自然就要丧失殆尽了。放纵私欲之心挑事的一方肯定会输。
2021-5-31 18:43:47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是粗布衣怀里却揣着美玉。
2021-5-31 18:45:04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天下竟没人懂,没人实行。言论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主心骨。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了解我的很少,效法我的就可贵了。所以圣人穿的是粗布衣怀里却揣着美玉。
2021-5-31 18:45:05 回复
718974761 楼主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很多还认为不知道,这是上等的有知;不知道还认为自己知道,这是普遍最容易犯得毛病。知道这样的毛病改正了所以没有毛病。圣人正因为知道这样的毛病把这样的毛病当做毛病所以没有毛病。圣人明白阴阳的道理所以懂得使阴阳合一。
这就像我们会生病一样的道理,知道自己会生病,所以把生病看得平常,及时注意及时治疗所以没有病。人的内心也是这样的,知道自己的内心会犯这样的毛病及时改正所以没有毛病。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因为阴阳合一所以回归健康。相反,因为私欲之心就不会认为自己的内心会犯这样的毛病,还认为心理有病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不愿意去承认与面对,因此一直使这样的毛病存在着。
2021-5-31 18:48: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