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阿来:《攀登者》剧本中的人物和细节,都来源于真实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10-7 08:23:35
16406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主旋律影片“三足鼎立”,扛起了国庆档的票房。其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攀登者》将关注点放到“登山”这个国内不常见的电影题材上,尤其引入关注。
《攀登者》中的两个时间点均有真实历史可依。1960年,中国登山队贡布、王富洲、屈银华3名队员完成世界上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但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一直不被国际承认;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冲击珠峰,共有9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一名女队员潘多。
这两段登山历史交错闪回,构成了《攀登者》中激动人心的故事。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攀登者》还请来了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作家阿来担任编剧。电影上映之际,他创作的文学剧本《攀登者》也由人民文学
出版
社出版。
“我一直都关注这段历史。”由于拍摄周期紧张,留给剧本创作的时间十分有限,接到创作邀请后,从起笔到完成初稿,阿来只用了两周时间,堪称“神速”,阿来坦言速度背后源于自己长期的积累。他自己热爱登山,前辈登山者的事迹他也早有了解,甚至找机会见过许多当年的登山者,阿来和他们握手,经常伸出手,却发现对方袖子是空的。
这些多年来阿来倾听过的故事,以及积累下来的真实可感的细节和感受,成了《攀登者》中的脉络和素材,“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是真实的,瞎编不来。而且我觉得,对于这些平凡人的英雄事迹,胡编乱造本身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
9月29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阿来,虽然电影已经开始上映,但他坦言自己打算过一段时间再走进影院。最终上映的影片和阿来写成的文学剧本不尽相同,阿来表示出版自己的剧本,是想要“保留一个能更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剧本”,“大家也可以把电影和原始剧本两相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对话】
两周时间完成剧本
澎湃新闻:写剧本只用了不到两周,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了,为什么这么快?
阿来: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写完《云中记》,上影的董事长任仲伦突然找到我,说要拍《攀登者》这个戏,希望我写剧本。当时这个电影已经确定要在今年十一期间上映,时间非常短,从写剧本到拍摄完成上映只有一年时间。留给我总的写作剧本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因为电影中冰雪的场景太多,只能在冬天拍摄,当时马上要进入拍摄,到11月中旬就开机了。
剧本写好之后,我后来还修改过一版,但当时那两周确实是用了很多精力集中写作,连出国都带着写。
澎湃新闻:之前连自己的小说影视剧都拒绝当编剧,为什么这次同意了?而且是创作一个全新的剧本。
阿来:如果改编自己的东西,故事之前已经讲过了,再讲一遍就没有兴趣了,纯粹是码字换钱。我还是希望写一个新故事,《攀登者》只不过是用剧本的形式去写。写作一个新故事这件事有吸引我的地方,能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值得发掘的东西。但如果是写过小说之后改成剧本,多半我还是让别人改。
接下这个剧本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山,在登山技术方面也比较熟。登山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事情,怎么解绳索、怎么用工具,都有专门性的知识,我虽然没有爬到珠峰那么高过,但还是有登山经历,有专业知识。
澎湃新闻:我看剧本的时候注意到你描写到很多关于登山非常细节性、专业性的东西,当时也很好奇你是事先做了很多功课还是你自己本身就登过山。
阿来:作为经常在山上走的人,这些细节还是清楚的,不然上去下不来。
澎湃新闻:你自己登过最高的是什么山?
阿来:每个人登山的目的不同。有的人就是为了创造登高纪录,我们在山里是为了更广泛的考察。我登山一般不会超过6000米,因为超过5000米,山上一般就没有什么生命痕迹了。我自己是希望在生命世界去观察动物、植物。每个进山的人目的是不一样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主要是去观察高海拔顽强的动植物生命,而不是为了刷新登山记录。五六千米的山有时候就爬上去了,但我没有刻意去登顶。
始终关注中国登珠峰这段历史
澎湃新闻:是接到剧本创作任务就马上开始写了是吗?
阿来:我刚好自己热爱登山,前辈登山家的事迹我之前就都很熟,而且其中很多人我都有接触,比如1960年冲击顶峰的4人组,3个人登顶成功,一个人差点上去,4个人我都接触过。最后一次采访过他们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就走了3个。后来那些登山者见到的就更多了,我不光了解他们是怎么登山的,他们的性格、经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都多少了解。如果没有这些平时的积累,一下子是憋不出这些东西的。
澎湃新闻:那在接触、采访这些人的过程中,是否有把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真实细节、故事写到剧本中?
阿来:那些生动的细节是编不出来的。比如书里写到李国梁牺牲以后,他的恋人后来登珠峰,把他骨灰带上了山顶。这就是后来我采访西藏一个女登山家了解到的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1975年登珠峰那次。西藏登山队后来成功登上了所有14座高于8000米的山峰,其中就有一对夫妇,丈夫在登其中一座山过程中牺牲了。后来这位女登山家去攀登她丈夫失去生命、没有成功登顶的这座山峰的时候,就把丈夫的骨灰带到山顶帮助他完成心愿,还把一部分骨灰留在山顶。
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是真实的,这些瞎编不来。而且我觉得,对于这些平凡人的英雄事迹,胡编乱造本身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
澎湃新闻:剧本中涉及了很多真实人物,比如夏伯渝在当年登珠峰的过程中失去了双腿,去年5月他以69岁高龄,成为第一个无腿登顶珠峰成功的人。在剧本结尾处,你写到的“夏伯阳”这个人物多年之后也登上了珠峰。
阿来:对的,我把这个人物命名为夏伯阳,是因为夏伯阳是苏联的战斗英雄,那时候很多人是很崇拜他的,后来剧里面把这个名字改掉了,其实是很有时代气息的一个名字(注:即胡歌扮演的杨光)。
我在写作期间认识了老夏,他通过现在商业化登山成功登顶了,我也把这段写进了剧本结尾,这和当年的国家使命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商业化登山确实也是一种方式,让当年未能登顶心怀遗憾的人现在有机会冲击珠峰。
澎湃新闻:你对登山这段历史的关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阿来:我始终都关注。现在有些人是需要写作才去临时搜集资料,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去了解这个世界,不要那么功利。现在大家都关注娱乐圈八卦,我觉得倒不如多去了解一些这些东西。
我之前就知道很多关于登山者的事情,也见过很多人。他们都为登顶珠峰付出了很多,我和当年登珠峰的人握手,经常伸出手去发现(对方袖子)是空的。到这个剧本找到我,距离我最后和那些登山者见面、告别已经五六年了,当时我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并没有说是为了去写点什么,就是出于兴趣。
不该忘记未能成功登顶的人
澎湃新闻:现在出版的这个剧本是最初的版本吗?
阿来:这是第二稿。为什么我想出这个书,是因为我知道剧方拿到剧本到拍成电影,最后肯定还是要做改动。我想保留一个剧本的原始面貌,保留一个能更充分展示我的个性的剧本。大家也可以把电影和原始剧本两相比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澎湃新闻:看剧本时候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你花了很多笔墨去写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登上珠峰的人。赵军钊烫伤了,还有队员因为袜子没烤干冻伤,夏伯阳则是因为把睡袋让给别人冻伤了。到最后一次真正登顶成功反而只有简单几笔。为什么把焦点对准这些人?
阿来:对,这个剧本我始终坚持一种比较现实主义的风格。对文学而言,付出努力而未能成功的牺牲者,他们的故事命运有更多打动人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成功,登山本身就是一个团队的事情,一些人成为英雄,背后有无数人的牺牲和付出去支撑。比如1960年中国第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做出很大贡献的是未能登顶的刘连满。他在陡峭的第二阶梯处搭人梯把其他3个人送上去,把自己体力耗尽了,只能留下。在那么高的海拔,又冷又饿,大家都以为他要死了。他自己也觉得自己肯定要死了,队友留给他的氧气他也没有用,写了纸条说把氧气留给队友们下山时候使用,然后把氧气关掉,在那里等死。后来队友下山之后他奇迹般地活下来了。但最后得到更多献花掌声的,是那3个成功登顶的队友,不是说他们不应该(得到这些),但我们也不该忘记未能成功登顶的人。
澎湃新闻:你是个自然爱好者,经常关注动植物,但登山似乎更偏向于人如何去挑战自然,你怎么看其中的区别?
阿来:1960年的登山和现在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户外运动,是我们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上印记。那时候登山,有宣誓主权的含义,意义非常重大。1975年那次登山,同时是对珠峰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有些科学家都牺牲在那里。
当然今天登珠峰已经是很商业化的活动,登珠峰的人都有钱,确实也会制造大量的垃圾,今天要提倡环保,就是希望登山的人顾及环境,把带上山的垃圾再带下来,并不是说珠峰就不能登。
今天登山的人动机都非常复杂,但不管什么动机,通过登山达成动机的同时,要记住在完成自己传奇的同时,不能像之前那样把垃圾扔在峰顶一拍屁股就走人,这确实对珠峰环境造成了负担。尤其是现在全球变暖之后,很多垃圾随着冰川融化开始向山下的水源渗透,这确实需要引起注意。但我也反对原教旨主义认为珠峰不能登的态度,珠峰也只是一个象征。
#阿来
#攀登
#剧本
#中的
#人物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媒体约稿
九州文化收剧本&成品剧
0
2701
stroberto
2023-12-08
媒体约稿
松子网络收剧本10万保底+2%分成
0
2661
东方朋友
2023-12-13
写作交流
在小说中设计人物,需要考虑哪几方面?
0
2692
fjy房俊宇
2024-02-06
写作交流
如何以人物开始,写一个复仇故事
0
2749
慢ban拍
2024-02-08
媒体约稿
「十点人物志」公众号2024年最新约稿函
0
2930
ahexiaoyang
2024-02-10
媒体约稿
400元/篇 | 「读者人物」长期征稿启事
0
2398
未来之星wy
2024-02-27
媒体约稿
1500-3000元/篇 | 「十点人物志」长期征稿
0
2674
鸿程通讯
2024-03-03
文化新闻
揭秘短剧剧本交易:初审毙掉90%,爆款编剧月入10万|新榜出品
0
4470
fca121
2024-03-03
媒体约稿
招募短视频剧本文案,长期合作
0
2986
薄情一枕云
2024-04-29
媒体约稿
「人物」公众号「我的传奇人生」长篇征文
0
2751
安奈纯寻
2024-05-10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休闲分享
媒体约稿
写作交流
交易招聘
原创文学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岁月》杂志,急需大量校园故事
北京高校联合科幻征文「火花杯」征稿启事
阿菩携新作《天衣》拆解爆款网文“破圈”密码
4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5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6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