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普利策奖得主珍妮弗·伊根:晚上做梦时人人都是小说家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19-2-26 10:37:54
18531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从照片上看,你会以为美国作家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有些难以接近:哪怕光看肩膀以上的特写,你也会感觉到她的高大与飒爽;鹰隼般的鼻梁、锐利的双目、硬朗的轮廓。这一切都让人想起她笔下那些有棱角的、出格的女人们,比如近作《曼哈顿沙滩》里的女潜水员安娜,或代表作《时间里的痴人》里偷窃成瘾的女助理萨莎。
在生活中,珍妮弗·伊根非常实诚。你甚至会怀疑爱护她的人会说她过于实诚。《时间里的痴人》因其独特的形式获得如潮好评,甚至一举获得2011年的普利策奖和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但她从不避讳在采访中向记者说,“哦,那是人们过誉了,它没有那么好。”她对自己的写作过程也直言不讳:初稿从未让人满意,总是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
这是一个直觉型选手:相信梦与潜意识的力量,愿意以自身作为媒介,呼吸世界,让它在她身上留下痕迹。这或许解释了她为什么对科技并不精通,却对科技给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改变如此敏感。《时间里的痴人》由13个相互勾连的短篇组成,各自从70年代至2020年间截取一张切片,有时是一篇前数字时代某位娱乐记者写下的人物特稿,有时是一个精通电脑的孩子完成的PPT作业。故事围绕唱片制作人本尼和他的助理萨莎展开,然后向涟漪般荡开,徐徐带出他们各自生活中重要的人们:前妻、旧情、伯乐、友伴……
今年2月,澎湃新闻在纽约对珍妮弗·伊根进行了专访。采访在伊根位于布鲁克林的家中进行。穿过门廊进入餐厅,房间敞亮,窗边端端立着两只猫,一高一低,几乎与屋内林林总总的雕像、花盆、油画混为一体。沙发上放着笔记本电脑,一摊稿件。伊根用形似化学试瓶的玻璃仪器烧好水,沏好姜茶,端出奶酪与水果拼盘,在餐桌前坐下。
【对话】
澎湃新闻:离《时间里的痴人》
出版
已经过去九年,你对它的感受在此期间发生改变了吗?
伊根:我计划下本书写《痴人》的姐妹篇,所以最近我其实一直在想着它和里面的人物,还有当时吸引我写下它的那种“对结构的冲动”(structural impulse)。其中一个发现是,随着时间流逝,这本书的某一部分被超越了。之前那些感觉很未来主义的东西,如今显得有点过时了。就连一些我认为是带着讽刺笔调去写的东西,比如小婴儿购买音乐——当时我写的时候iPhone还没出来,还没有触屏手机——现在都成真了。
澎湃新闻:我读时没感觉它过时,但在2011年读它的感受的确会不太一样。
伊根:我不会去重读自己的书,不过我或许会重读《痴人》部分章节,因为我想重新和一些人物建立连接。我不会去读任何一个主要人物,但我想记住不同章节的不同氛围。
澎湃新闻:你提到过你并不太喜欢回顾过去,但我觉得《痴人》里似乎一直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气氛。
伊根:我认为书中有些人物是怀旧的,但整本书并不怀旧。因为怀旧是指唤起某个特定时期,而《痴人》没有一个特定时期,对每个人物来说,他们的过去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物怀念朋克,但另外一些在朋克流行时都还没长开呢。
不过我的第一本小说非常怀旧,非常想念60年代。但我现在对怀旧没有太大兴趣了,我觉得它非常局限于一个视角,我认为这是它的一个问题。但同时,怀旧在个体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怀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这点我仍然怀有兴趣。我的上本书发生在三十至四十年代,怀旧构成其中一个方面。我需要知道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是:那时的人们都在怀念些什么?不同年龄段会怀念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记住什么——我觉得这是当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你提到在写《痴人》时有一种“对结构的冲动”,能不能具体讲讲?
伊根:其实还挺巧合的。我一开始只是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很多为我赢得好评的创新其实都是意外,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我在写一本书,所以我没有试图找一个统一的基调、氛围、技法。
1990年代时,我写了四个短篇,我挺喜欢,每个都发表了。然后我就一直在想:我该拿这几个故事怎么办?我觉得它们有点像孤儿,因为我并不打算出一本短篇集。于是我就想:该怎么能让它们在发表的
杂志
之外获得生命呢?这个想法萦绕在我的脑海,于是我又写了几个新的故事,其实也是在拖延,阻止我不去想我的下一本书,因为我知道那本会非常难写。
澎湃新闻:那本就是……
伊根:《曼哈顿沙滩》。
于是我又写了三个短篇,和之前的四个有关联,但都是往前追溯,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比前一个更早。我有点喜欢它们不像是一本书,有点意思。然后我意识到我可以写一本由碎片构成的书,每个碎片的风格和基调完全不同。这有点像我在小学时玩的一个游戏:找一页杂志彩图,把它分成一个个网格,每个学生领到一片碎片,然后拿一张纸,根据自己领到的碎片把它放大。这个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当我们放大碎片时,彼此的方式都截然不同,但又因为我们是按规定比例放大的,所以每个人的方块最后可以拼在一起,风格迥然不同,看起来非常酷。真是想不到一个儿时游戏可以成为搭建结构的准则。
澎湃新闻:哪四个故事是最早的?我想第一个或许是《失物》?
伊根:那是发生在现代的短篇里的第一个。最早的四个是:《四十分钟的午餐:姬蒂·杰克逊畅谈爱情、名气与尼克松!》……
澎湃新闻:真的吗?
伊根:没错!那是1990年代发表在《哈泼斯》杂志上的。另外一个是《你们》——所以我最先结识的是老年的洛乌,然后才是年轻时的他。接下来一个是《基本要素》,斯科蒂的故事。最后一个是《再见,我的爱》,萨莎在那不勒斯的故事。
真正怪的事是这个:我刚才跟你说了,《失物》是我开始写当代故事的一个切入点,讲的是萨莎的故事。写后我开始思考怎么把它和之前几个故事联系在一起。如果你还记得的话,在《再见,我的爱》里,女主角偷了她叔叔的钱包。我一开始就是那么写的,后来我忘了。当时女主角的名字叫玛德琳。你看,我已经写过萨莎的前传了,她偷了只钱包!我自己甚至都没意识到。
澎湃新闻:你的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伊根:它比我聪明多了。我全靠它才能写出一些合乎情理的东西。
我跟学生讲过,我认为小说是什么:我觉得我们忘了,当我们晚上做梦时,人人都是小说家,我们都在创作有象征意味的叙事,有时象征意味简直浓得令人发笑。梦时而神秘,时而氛围独特,我之所以把它比作小说而不是电影是因为小说是种向内的艺术形式,梦也是。对我来说小说就是一种文化的梦境。
我还对学生说,小说家讲故事,而文化通过小说家讲故事,有时这两个故事不一样。我们正在读《欢乐之家》,这本书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它的反犹情绪。有些关于犹太人的发言简直让人难以忍受。这本书我以前读了很多次,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但这次读时我发现自己在想:这本书的反犹立场削弱了它的价值,但这或许是当时的反犹文化在透过它说话。事实上书中有一个犹太人物其实是最丰满、有趣也最具同情心的人物之一。
所以我感觉我在做到的就是试着把自己敞开,作为一种通道,接收一切,让文化通过我来作用。这听起来有点怪,但确实很有帮助。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让事情自然发生,作品会更好。事实上现在Autofiction这种潮流有时让我有点担心,因为它太关注个人,而我觉得如果一切顺利,文化应该通过作家发挥影响,而对我来说,关注我自己是最不可能产生什么真正有趣的东西的。但对其他人,好比Rachel Cusk,他们在写非常有趣的东西,而且很明显是自传性质的,因此或许对他们来说,这种对自我的凝视,让他们更容易产生某种力量,它让他们的作品更有活力,也与文化相连。
澎湃新闻:我在读《痴人》时,感觉你对音乐、文化、甚至市场营销都非常了解。这些了解是来自研究还是亲身经历?
伊根:我对市场营销产生兴趣还得追溯到我的小说《风雨红颜》(Look at Me,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本书就是讲营销世界。要我说,如果你在纽约住了几十年,你也就开始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了。
但关于音乐产业,我一无所知,这也是唯一一个我没有任何人脉的行业。实际上,我为《纽约时报》杂志写报道时还挺苦恼的。我一直想写关于音乐的报道,但一直未能实现,因为杂志已经有一个很好的音乐记者了,我后来做研究时还读了她的文章!而且我不认识什么人能让我对这个行业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所以我其实一直有这么一个未实现的愿望,想以更微观的方式去了解这个行业。当我在写《失物》、但还不知道这些短篇会成为一本书时,我写到萨莎前老板是个唱片制作人,他那会儿还没名字。我心想,这个人会在咖啡里加金箔,他为什么这么做?于是我决定要找出答案,就开始写一个音乐制作人的故事。
然而我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我的一个经验是,如果你要写职场人物,你必须知道你在说什么,因为那些工作的人凭直觉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所以你向读者解释人物在做什么时,很难做到不蹩脚。于是我通过朋友结识了一个音乐制作人,和他聊了很久。我本来只是想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间究竟有什么技术区别。但最后他告诉我的故事——那会儿是2005或2006年——他的产业在90年代网络出现时彻底崩溃了,音乐产业开始自由落体,某种程度上直到现在它也还没真正爬起来。现在音乐人没法靠出售音乐作品来赚钱了,这是个非常大的改变,很多人丢了工作。
我本来没打算了解这个,但在和他聊天时我意识到我们没法绕开这个,他呼吸着这种巨变,他给我讲的每个故事几乎都有种“before”和“after”的感觉。他自己已经失业。我觉得这让人非常痛楚,而且这一切都和科技有关,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某种程度上,我为了完成一个音乐制作人的短篇而进行的研究,最后让我写出了《痴人》。它为我解答了一个大问题:这个行业的故事是什么。我感觉这是个很好的滤镜,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时间的流逝。我一旦意识到我在写一本书后——也就是我写完《从A到B》,也就是本尼的前妻斯蒂芬妮的故事之后,我知道每个故事会有其各自的科技感,然后我决定找到一种方式把这些故事和那四个短篇孤儿串联起来,咱们看看会发生什么!
澎湃新闻:在创作过程中,你怎么知道写好的东西行不行?
伊根:我不知道!有很多人给我反馈意见。我有一个写作小组,我在不同阶段有很多读者,我会把稿子发给他们看。我不是在真空中写作,我其实不相信我自己,我觉得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行。但有时如果写得实在太烂了,我知道。
澎湃新闻:以及写得很好的时候。
伊根:对。
澎湃新闻:你之前说当你写完《从A到B》的时候,你知道这将会成为一本书。其实我在读的时候也是这种感受。前半部也很引人入胜,但我还不确定书的走向,当我读到《基本要素》的时候,我大致有个感觉了,但当我来到《从A到B》时,一下子变得很清晰了。
伊根:有意思。所以我刚才说,我对自己的作品总是有点后知后觉,因为某种程度上,我的读者帮助我理解它。刚才你说的让我意识到,当我自己知道这本书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读者也就知道了。
澎湃新闻: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是这样。
伊根:噢,读者总是各不相同!人们对小说的标准太不一样了。事实上《痴人》精装本出来时我没管它叫小说,我拒绝让出版社在封面上印“小说”两个字,这从营销角度来看是个非常糟糕的决定,因为当读者看到封面上有把吉他,他们会以为这是本关于音乐的非虚构。但我之所以不想说这是一本小说,是因为我担心读者听到后会对它预设一种期待,而他们一翻开书时,立刻就会失望。我不想让他们觉得我在误导他们,从而对这本书产生抵触情绪。
澎湃新闻:这本书的确有点难以归类。
伊根:它的精装本卖得很烂。所以出简装书时我们不可能不标“小说”两个字了。就连我自己都说,“好了,好了,我也想多卖几本儿的!”但我对用这个词总觉得有点怪。其实这本书是有类型的——概念唱片。概念唱片就是用很多风格迥异的碎片去讲一个很大的故事。所以这本书所属的类型不是文学类型,而是音乐类型。但我要是管它叫“概念唱片”,我的天呐,我几乎不能想象大家会有什么反应。
澎湃新闻:我很高兴你提起这本书和音乐专辑之间的关系。有评论家把这本书比作一盘有AB两面的磁带,我想知道你把故事归类到AB两面的原则是什么。
伊根:你的问题都问得太好了!你简直问倒我了。其实背后没有什么原则,但曾经有过。
我跟你讲过,当我重新开始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它们在时间顺序上是倒着走的,所以我就想,噢这个太有意思了,我在写一本倒叙的书!书的前半部分发生在9·11之后,我们在往回走,所以后半部分发生在9·11之前。听起来难道不是非常妙吗?当时我也是这么觉得。
但有个大问题:按这个顺序来的话,整本书糟透了。我们读《痴人》时的所有乐趣都没了。你想想看:你从《失物》开始读——首先你根本就不会从《失物》开始,我得用最后一章开头——但后来我想,没关系,我可以把书分成9·11之后,9·11之前,未来。
所以你一开始读到的是《失物》,然后在《黄金疗药》里我们读到本尼曾玩过朋克乐,于是我们一时间会对此产生好奇。按我原来设计的顺序,要再等八章才能到《你以为我在乎啊》,我们在里面会认识当朋克乐手时的本尼。(这样一来,)已经没人还记得本尼玩过朋克乐了,读这章的乐趣也就全没了。
所以基本上我写《痴人》的过程中那种让读者产生好奇、满足好奇而得来的乐趣,全都没了,只剩下这个空洞的框架,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整本书失去了生命。它里面还是有些不错的瞬间,但整体来说它不太好,我失望透了。我心想:这跟我期待的不一样,那么这真的只能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了?然后我又想,让我试试把它们换下顺序会怎么样,就在我移动时,我发现效果大不一样了。于是我明白,不存在什么AB面,但那时我已经彻底着迷于这个想法、这种音乐性了。所以我把AB面的格式保留了下来。
澎湃新闻:你非常敢于做形式上的创新。你觉得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最适合用什么样的形式来捕捉?
伊根:我不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我认为每个故事都有它自己的最佳形式,如果你能找到那种形式,那么故事就能生长。在我看来,现代主义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很明显是科技催生出来的。乔伊斯家经营一家电影院,很明显当他在写《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时,他的脑子里有电影的那种流动感,你真的可以感觉到。与此同时,观看电影似乎让作家们理解了小说的独特之处——它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叙事方式,只有它能让我们进入另一个人的大脑。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里,有那种你在电影里能看到的碎片化和流动性,同时伴有人类思维运转时的深邃和感性。这在十九世纪的小说里是很少见的,尽管它们也很乐意进入别人的大脑,有时甚至比后人还乐于这么做,比方说托尔斯泰短暂地切入狗的视角,或者切入安娜·卡列尼娜的视角。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的确要面对这个问题:该怎么去捕捉生活的瞬间。我在开始写《曼哈顿沙滩》时,我以为我还会使用《痴人》里的一些技巧,但我发现这种碎片化的写法、这种讽刺的笔调以及有时会显得有点过于聒噪的叙述者在《曼哈顿沙滩》里会显得非常格格不入。效果很不好。
我能感觉到我并不享受这样写,而当我把稿子带给写作小组时,他们一开始只是有点不以为然,可第二次第三次时,他们开始有点生气了。这个叙述者好像有点高人一等,他们说。你为什么要一直提醒我们现在不是1934年?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吗?我们当然知道,所以快别说了。
澎湃新闻:好直接啊。
伊根:他们真的非常直接!但很合理。我这才意识到我之所以觉得有必要一直提醒,是因为我觉得我要不停地和读者眨眼示意,不然我担心故事会显得有些假。结果事实上是我一直这样打断文本才显得很不自然。
所以对每本书,我们都要找一个适合它的结构,我觉得像碎片化、讽刺这些手法更适合用来描绘当代生活,尤其是被小屏幕占据的生活。对《痴人》来说,很多故事的情节线是比较含蓄的,许多戏剧性的行为都发生在舞台之下,占据更多篇幅的是巨大戏剧冲突的前情和后要。
澎湃新闻:这就让我想到幻灯片那章。老实说,我不知道这章是否适合用幻灯片这种形式。很多事情似乎发生在幻灯片之外,我感觉这个形式几乎在阻止叙述者讲述整个故事。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伊根慢慢将身体倚到桌上,侧脸靠在左臂弯里,第一次露出犀利的眼神,像猫。)
伊根:我得说,那个故事要是不用PPT就讲不出来。有两个原因:第一,几乎什么都没发生。而选择用PPT来写小说,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静态的文体,它呈现一系列的瞬间,没有连续感。很难用它去描述行为。只有一个几乎什么都没发生的故事才能在这种文体中存活下来。但这甚至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个非常煽情(sentimental)的故事,我几乎没法不用PPT来讲这个故事。不然的话会很恶心!“哦,他们彼此相爱。”好吧,这件事本身很美好,但我没法直白地讲这个故事。我需要一个棱角,一个硬的东西让我来推。对我来说,PPT是如此得“冷”,如此“公文”,它让我得以把那些很甜的东西释放出来,获得一个平衡。我没法不用PPT来写那家人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我试过用其它方式来写书里的别的章节,也试过用其它方式来讲萨莎后来的人生,但都不管用,只有用PPT来讲萨莎后来的故事才得以成功。当然了,一个故事永远应该有弦外之音,因为好的小说本应这样,它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压缩,你必须把那些没法直接写出来的复杂的东西暗示出来,如果你能暗示出来,哪怕只暗示一部分,你都已经成功了。所以它应该让人感觉文字之外有更多的事在发生,但我觉得要是不用PPT,我是写不出那个故事的——我才没想过自己会说出这句话。
澎湃新闻:你说服我了。另外,我在书评里读到一些评论家说《痴人》很惨,因为绝大多数人物在多年后出现时都比从前更糟了,但我觉得你其实挺乐观的。
伊根:有的人物结局不太好,有的好坏参半,有的过得很好。萨莎和本尼最后都还不错,他们是我的主人公,他们还想怎么样?乔斯林过得不太好,但还没结束呢!她才四十多岁。我最近为了新书一直在想她,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再写关于她的故事,但我知道她后来发生了什么。写人物重逢真是很危险的,总有可能写得很腻歪。但我在新书里会写更多未来发生的事,比《痴人》最后一章的时间还要往前得多。所以,一切都还没结束呢!我只能这么说。
澎湃新闻:有的作家似乎对人物并不怎么“手下留情”,但你对自己的人物好像都很宽容。
伊根:我对把人物推下悬崖不感兴趣。我觉得这不仅有点残忍,而且还很无聊。展示一个灰暗的未来太容易了。我觉得故作深刻、故作沉重是危险的,人生比这更复杂,哪怕故事本身是一个悲剧。
澎湃新闻:我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巧合。书里的人物在生活中或记忆里彼此重逢,比如最后一章,亚历克斯和本尼回忆起萨莎,然后去找她。你提到19世纪小说,我们知道,它们有时因为滥用巧合而被诟病。我想问问你是如何让它保持平衡,让巧合显得可信的。
伊根:从某种程度上讲,亚历克斯想起萨莎并不算巧合。他之所以认识本尼就是因为萨莎。正因为多年前和萨莎的一夜情,他才知道谁是本尼,他们最后才会成为朋友。所以并没有什么巧合,但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问,相信我,我自己也一直问这个问题。我现在写新书时,就面临着这个问题。我想把很多原来的人物带回来,但我不知道他们怎么重建联系,我还没找到答案。生活本身是充满巧合的,但好笑的是,哪怕你知道这件事是真实发生过的,读者会说,“哦,这绝对不可能发生!”写《痴人》时我没怎么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巧合都是有机自然的。
我的第一本小说有个巨大的巧合:两个人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间重逢了。这其实有很多令人信服的理由: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长大,他们肯定会认识很多一样的人,然后那些人后来可能会把他们重新带到一起。但还是有些读者觉得太扯了。
社交媒体让这个变得简单。任何人都可能加任何人好友,任何你知道的人都很好找到。所以你或许会觉得我的任务变轻了,然而现在问题变成了他们为什么想要重新找到彼此?必须有更深的共鸣。因为最关键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任何人,但他们最终并没有。
澎湃新闻:需要有一个契机。
伊根:没错。《时间里的痴人》并不难写,我知道我不该这么说,因为它让我拿了太多奖。但说实在的,这可能是我写过的最容易的一本书。它很有趣,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结构上的错误,但我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法。但接下来这本书会难得多。它应该比《痴人》更好,我希望。但故事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它最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澎湃新闻:这回你是自己的对手了。
伊根:对啊 ,我真是傻啊。但这会是一次很好的挑战,要是不行的话?我从来没承诺我会出版它!
澎湃新闻:谢谢你这么诚实!期待你的新作。
伊根:谢谢。祝我好运!
[作者简介:钟娜,双语写作者、文学翻译。毕业于纽约The New School创意写作专业。公众号:阿枣(lvying0220) ]
#普利策奖
#得主
#珍妮弗
#伊根
#晚上
收藏
送赞
分享
相关推荐
文化新闻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1
69627
写手发布
2021-10-08
文化新闻
为什么诺奖得主获奖年龄越来越大?
0
29489
写手发布
2021-10-08
文化新闻
一书难求?新晋诺奖得主古尔纳在美国遭遇的出版困境
0
23540
写手发布
2021-11-16
文化新闻
“另类写手”无用一书生:晚上一个字不码 早上灵感爆棚
0
15066
写手发布
2022-02-11
文化新闻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致中国读者
0
12347
写手发布
2022-10-06
文化新闻
2022文学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无人称自传
0
12304
写手发布
2022-10-06
写作交流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获奖演说
0
3017
写手发布
2022-12-30
文化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露易丝·格丽克逝世,享年80岁
0
6062
写手发布
2023-10-14
文化新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去世,享年92岁
0
3515
2336
2024-05-15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交易招聘
媒体约稿
写作交流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岁月》杂志,急需大量校园故事
北京高校联合科幻征文「火花杯」征稿启事
阿菩携新作《天衣》拆解爆款网文“破圈”密码
4
专访人可妹丨重构“追妻火葬场”新法则
5
《锦月如歌》《永夜星河》《与凤行》受热捧,“无爽感,不爆款”
6
三部作品集中出版!作者荆洚晓:以女性角色为镜,探索宏大时代与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