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资讯
论坛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专题
BBS
认证
手机
功能
记录
Doing
发文
发帖
约稿认证
个人认证
APP下载
公众号关注
签到
写作助手
排版
好友
收藏
记录
门户
导读
设置
我的收藏
签到
|
退出
全部
搜索
首页
首页
›
业界
›
文化新闻
0
0
返回列表
2025年,我想和网文世界谈谈
[ 复制链接 ]
写手发布
管理员
好友
0
回帖
银子
管理员
积分
0
发表于:2025-10-9 15:59:53
103
我要上头条-写手之家全站广告位任意挑选
马上注册,查阅更多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
第三十辑:
2025年,我想和
网文
世界谈谈
其实在更新这个系列的时候,我们手头并没有三十篇稿子。但最后兜兜转转,尤其是在听了某些读者留言之后增补了几篇,竟然还是到了“30”这个数字。30篇对应30年,很有几分巧合。三十年的历史,十来万的篇幅,我们大概很自以为是地做了一件大工程。“大潮起”这个系列,和大家陪伴了大半年,还是要说再见了。最后一期,没有“历史”,无关“时代”,只有个人的一些心里话,和作者本人的“读后感”。
大概在2015年夏天的时候,在某个空调吹得很足的图书馆里,我萌生了要写一点网络文学史的想法。当时我高三毕业,在家乡的图书馆里做志愿者,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网络文学小说
出版
物。其中唐家三少和天蚕土豆的书大概可以占满一整个书架,如果按中国文人传统意义上的著作等身来讲,当时排名前列的几位大神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这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个很奇妙的想法,那就是网络文学的影响力其实远不止于读者每天看到的更新和网站上每天不断变动的月票榜,它应该有着更广阔的可能性。这一切的一切,应该被记录下来。真正写起来当然是不容易的,因为在2015年,网络文学还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当初第一代纷纷登场的大神们还如日中天,也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而谈“史”则未免有盖棺定论之嫌,所以只能作罢,我当时也不过十八岁的年纪。网络文学的世界里,时间始终是个谜。如果你在2015年的夏天回身望去,会感觉《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才刚刚写完不久,天涯论坛的大神们还是文采飞扬的模样,起点中文网还在吴文辉和他的团队手里,晋江的论坛也依然粉嫩如初。
唐家三少、天蚕土豆七八年只是弹指一瞬,日历虽然是2015年的日历,天气却仿佛还是2007年的天气。但就像昆德拉老爷子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不擅长告别。”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这些年认识了很多网文圈的朋友,写了网文也写了出版物,看着一批作家从年轻气盛到年近半百,看着一些读者成为作者并开始大红大紫,看着《庆余年》这样自己曾经追更的小说出现在了荧幕上......这才意识到,原来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交替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
我摸了摸自己开始变得稀疏的头发,会想着七八年前甚至更早以前的事情,恍然之中就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大概就像曹雪芹一样,看着很多事情起起伏伏终归于尽,很难不产生一种动笔记下来的感觉。这是这本书能写出来的最初动力。
一个高中生的幻想,一个网络文学爱好者的冲动,一个历史专业学生的自不量力,本身都是很难以实现的事情,但是2022年的夏天,这一切变得有了一些可能。我在2021年的时候,加入了“
投稿
指南”公众号,并成为了专栏作家。关于我和“投稿指南”的故事,如果要写大概是很长的一篇文章,在其他书的序言中我也讲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想单独提一下夏夜飞行这个人,更准确地说,他是“投稿指南”的创办者,换句玩笑话说,他是我的老板。2022年的时候,我们公众号面临着部分困境,我们的文章类型似乎过于单一了些,每一篇都是作家们的个人小传,这些当然很有意思,后来我们把这些文章结集成书出版,形成了《中国作家群像》,当然这是后话了。
但夏夜还是希望做出一些新的尝试,这个时候,我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把网络文学史这个选题尝试着写出来。我随后写了一个相当粗糙的栏目策划案,被夏夜惊喜地采纳了,几个月之后,这个名叫“网络文学20年”的栏目开始在“投稿指南”上更新,每周一期。在我三十岁之前的人生中,有过太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幸运,其中之一,就是认识了夏夜飞行。这个和我同岁的大男孩,有着和我几乎共同的文学记忆和文学热情,当时正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夏夜是个文艺青年”,这句话经常被我们在“投稿指南”编辑部的群里调侃,但确实是真的不能再真的形容。
夏夜的朋友圈这个文艺青年展现出了对“网络文学史”这个选题异乎寻常的热情,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我。他为“网络文学20年”这个专栏设计了专门的公众号版面,并慷慨地付出了丰厚的稿费,而“投稿指南”五十万的粉丝量,让这个专栏可以被足够的文学爱好者看到。连载的效果非常好,频频出现了多篇“10万+”,许多读者开始追更,我直到连载结束后过了很久才知道,原来我写到过的很多网络文学大神以及网站创始人,都在默默追着这个简陋的专栏,这实在是太幸福了。令我很愧疚的是,在大概连载到接近一半的时候,我收到了自己考研二战失败的消息,而我当时正在担任高三历史老师。繁忙的工作加上失败的打击,让我的文字风格出现了很大变化,同时让专栏出现了断更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夏夜和读者都给了我足够的包容,这也支撑着我最终把连载完成。
23年3月的“网文二十年”停更通知2023年7月17日,连载圆满撒花完结。之后,陆陆续续有许多出版方找到我们,探索“网络文学史”出版的可能性,但敢接这个选题的几乎很少,因为网络文学史在传统编辑的审核中有太多的风险性。时间来到2024年,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和夏夜经过思考,决定在2025年重开“网络文学史”这个系列并续写,形成“网络文学30年”。不久之后,出版的事情也有了进展,南京出版社和《青春》
杂志
社是之前就和“投稿指南”有所合作的老朋友了,在拿到我们的图书策划案之后,他们几乎没有犹豫,我们只用了几个小时就达成了初步的出版意向。从2015年的那个夏天,到2025年签下出版合同,“网络文学史”在我心中波涛汹涌了十年。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隔着时光,和十年前那个图书馆里的自己遥遥对视,其间隔着无数的阴差阳错和世事波折。
我在高中的时候,大概就已经很确定自己这辈子会跟历史打交道,一直到现在也没出现太大的偏差,那时候我最喜欢读的历史学家,是陈寅恪。陈寅恪这辈子大抵是不幸的,家国破碎等各种苦难都被这位老先生经历了个遍,但唯独在历史学上,我始终觉得陈寅恪有两大幸运。第一个幸运是,他有一种很强的“预流”能力,能够看到未来一定大有前途的领域,并且在当时还少有人涉猎的时候,能够在这个领域内提出“关陇士族”这样的经典概念。第二个幸运是,他在晚年能够写出《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这样的巨著,把一段历史阐述出某种奇异的角度,这个角度只有他能写,因为他可以借助历史,展现出他人生经历中的某种波澜壮阔。
陈寅恪我的历史学水平,大抵不如陈寅恪之万一,但我在历史学上的“幸运”,却可以与老先生掰掰手腕。我很幸运地遇到了“网络文学史”这个宏观的选题,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同龄人,听到我在写“网络文学史”,都感到很有价值且希望一读。在我之前,虽然有邵燕君教授和欧阳友权教授这样的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但在通俗的公众视野内,还没有一本完完整整的网络文学史,按照某个角度,把网络文学史系统而通俗地梳理一遍。这种创新性,让我拙劣的文笔和作品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但这也意味着,这本书注定很难有参考。
传统文学史的范式告诉我们,在一定时期内,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总是可以用“穷尽式”进行阅读并记录的。例如最经典的现代文学史,老师开口一定首先是“鲁郭茅巴老曹”,再加上张爱玲、萧红、郁达夫等一些人,便可以搭建起框架侃侃而谈。但是在网络文学领域,这个模式很明显跑不通了。一个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鲁迅全集》,然后大谈特谈周树人如何如何,而一个月的时间,当你把研究对象变成唐家三少的时候,甚至不足以读完《斗罗大陆》的1-5部。因此,任何看似客观的网络文学史分析,都自带一种盲人摸象的无力感。
选择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写作本身,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著作,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完哪怕1%。选哪些,不选哪些,完全凭借写史的人想表达什么而肆意发挥。每一个由于阅读的偏差,都会有自己的“网络文学史”。另一个难度是,在文学史的写作中,从来没有“产业史”的概念,从来没有哪段文学史像三十年来的网络文学史一样,网络文学平台网站直接且直观地深刻影响了作品本身。如果抛开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这些网站的发展史不谈,那我们又何以解释网络文学会是今天这样呢?那么如何平衡产业史和文学史的因果关系,或许是之后网络文学史书写的核心命题了。本书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答案。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变迁史(1995-2018)在很大程度上,我一直试图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网络文学。把这个问题放到学术史上,或许有很多的答案。但是如果让我用一个整体的概括去客观回答,我想大概是:一段改革开放史,一段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一代人的文学记忆和成长史,不外如是。
这本书寥寥十万字,还是太难写完网络文学三十年里面的波澜壮阔,很难不会愧疚和自责。在书写到2015年之后,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随着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在2000年后的那种英雄史观和浪漫主义,逐渐被冲刷殆尽,温情脉脉逐渐被冰冷而广大的市场替代,有时候很难真的找到一个点,把这段历史讲得好看。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在面对2015-2025这段网络文学史的时候,陷入了长达几个月的构思和沉默。最终,我发现,我很难把IP时代,写出一种榕树下当年大马金刀的浪漫。况且,虽然“30年”是个很好看的整数,但历史却未必在整数年出现转折。从2015年进入“IP时代”以后,直到今天,我们都很难说时代出现了什么确定的趋势,也许再过几年,AI会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和影响。除此之外,网络文学在前期的发展中,有太多很好看但传统出版不能写的东西了,比如网游,比如盗版,比如那个叫作白洁的女子……这些内容有些放到了公众号上,有些只能等待后续有机会再做梳理了。
最后,想写到的,还是俗套而又发自肺腑的感谢。感谢“投稿指南”和夏夜飞行,以及南京出版社和青春杂志社,尤其是陆萱和张范姝两位编辑,你们让这个开创性的选题成为可能。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老陈同志作为一名考古学的老师和过去的武侠小说书迷,展现出了对我“网络文学史”创作异乎寻常的宽容,而且多次跟我讲了文科“要创造新概念”的思路,本书诸如“爽文时代”等很多概念,灵感都来自他的课堂。感谢我的研究生舍友,葛飞,王彦翔,吕阔,他们忍受了我许多个敲击键盘的深夜。
感谢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网文道路上,和我共同交流的朋友们,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场酒要喝,很多本书要读。感谢所有追更这个系列的“投稿指南”的读者,如果不是他们的留言,我想我写出的“网络文学史”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共同缔造了网络文学的那些从业者们,是他们的理想主义和文学意气,让我们这代人的世界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所以网络文学史写到最终章的时候,其实与其说是“文学史”,不如说是一种时代的缅怀。就像《庆余年》的最后,范闲带着女儿摘了一朵白花,放到了陈萍萍的墓前,海潮声声,只见往事如烟。
大潮起·网络文学30年
策划:翟晨旭 夏夜飞行排版/编辑: 洛溪 夏夜飞行来源:投稿指南
#2025年中秋节
#2025年1
收藏
送赞
分享
回复
这家伙很懒,没有签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登录
后才能评论
提交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媒体约稿
原创文学
写作交流
休闲分享
交易招聘
作者推荐
关于重复、不按版块发帖的处理通知
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他是怎么做到的
《锦绣未央》的姊妹篇《锦绣南歌》上线后,连秦昊都翻车
小说拍成电视剧毁原著?此类“翻拍”因何遭吐槽
科幻文学市场能不能依靠一人独撑
《人民的名义》再起抄袭风波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阎连科:文学可以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想象之外
马未都: 年轻时候,错以为文学是我一生的事
本届得主有多冷门?官网测试:95%的网友未读过他的作品
话题
《都市时报》大象文艺周刊 最新征稿启事
《人生与伴侣》杂志,公开征稿!12月31日截稿
《有喜》改编剧《四喜》重磅上线 原著作者清扬婉兮:见证女性觉
4
《美文》杂志2026征稿启事
5
150元/千字 | 「字芽文化」2026年最新约稿函
6
40-300元/千字起 | 「七猫中文网」征稿启事
返回版块
快来评论吧
0
0
0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